铁镬凝同心 科普传薪火——建筑工程学院实践团解码运河统战基因
2025年08月29日 14:39 孙雨桐 靳春妮 

近日,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“红韵运河薪火行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盱眙博物馆、淮河镇腰滩村、管仲镇刘岗村。盱眙地处淮河下游,历史上便是多民族交往交融之地,此次探访的腰滩村、刘岗村更是汉、回、彝、苗等多民族混居的典型村落。团队以一口承载千年记忆的大铁镬为核心线索,探寻运河漕运与淮河抗洪史上跨民族协作的精神脉络,解码“共饮一锅粥、共守一方土”的统战基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铁镬溯源:从生活工具到精神象征

实践首站,团队来到盱眙博物馆,近距离观察了这口见证历史的大铁镬。作为古时淮河流域泗州城的重要遗存,明代万历年间所纂《帝乡纪略》卷十《艺文志附奇迹》,便有《泗州铁镬》条:“见在大圣寺,可食千人,元建塔时所造者。”彼时的泗州城,既是运河漕运枢纽,也是汉、回等多民族杂居的重镇。在党的民族政策历来重视团结共融的背景下,铁镬作为运河岸边的生活炊具,常为各族船工、商贩共炊之用;遇洪灾时,又成为熬制粥饭、保障灾民的工具。虽历经岁月变迁,铁镬始终承载着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守望相助的精神内核。

薪火相传:从历史记忆到当代实践

带着对铁镬背后团结故事的探寻,团队深入淮河镇腰滩村。这里是汉、回等多民族世代共居的村落,村主任李主任介绍,在基层党组织的有力引领下,各族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早已不分彼此。在与经历过洪灾的回族老奶奶的访谈中,一段暖心的救援记忆被唤醒:“当年洪水来得急,回族小伙们和汉族村干部一起撑船,先把我们老人小孩背到高处,他们自己泡在水里搬物资。”参与过救援的汉族村民补充道,几十个救援的乡亲里,有回族、有汉族,大家围在一起吃大锅饭,回族乡亲特意多做了素馅包子照顾老人,汉族大嫂则烧了回族乡亲爱吃的炖土豆,“虽然用的是各家的普通铁锅,但一口锅里盛着的都是一家人的心意。”这些朴素的讲述,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,危急时刻各民族之间的信任与协作。

在管仲镇刘岗村,汉、彝、苗等多民族聚居的氛围同样浓厚。村主任车主任介绍,尽管刘岗村受灾较腰滩村轻,但村里各族青壮年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,主动组成救援队驰援重灾区。彝族阿姨马海莫回忆道:“洪灾时,汉族村干部车主任带着我们彝族、苗族的小伙们扛沙袋堵决口,彝族小伙阿木水性好,跳进水里加固堤坝,汉族大哥就在岸上递绳子;我们妇女们留在村里,汉族大嫂教我们蒸白面馒头,我们就教她们做彝族玉米粑粑,老人小孩也一起帮忙捡柴、烧火,政府送来的生活物资,大家也是按人头分,不分民族你我。”她笑着说,虽然各族在米饭做法、锅具使用上有差异,但“一锅饭里能尝到不同味道,反而更热闹了”。

科普惠民:从历史传承到现实关怀

实践团队还依托专业特长,在党建引领下开展了丰富的科普活动。在运河历史方面,通过展板展示、故事讲解等形式,向村民介绍在党的领导下运河漕运中各族船工协作的历史,以及铁镬在跨民族共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,让村民深入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。在房建安全领域,结合1991年、2016年洪灾案例,向村民介绍现代水利工程在党的领导下于防洪减灾中的重要作用。在刘岗村,队员们还为独居老人义务检修房屋漏雨问题,其中既有汉族老人,也有彝族、苗族老人,队员们详细讲解地基加固、墙体防潮、屋顶防漏等实用知识,发放图文并茂的安全手册,现场演示简易的房屋安全排查方法,帮助各族村民提升住房安全意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,用实际行动将实践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,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。

“这口铁镬,‘铸铁之厚’喻示着统战原则的坚实可靠,‘镬腹之深’象征着汇聚百族力量的包容胸怀。”团队总结时,指导老师这样阐释铁镬的精神内涵。此次实践通过文献梳理、实地走访和访谈记录,不仅梳理出“中共领导——民主党派执行——群众参与”的统战协作机制,更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:在党的核心领导下,从运河漕运的各族同舟共济到淮河抗洪的百族众志成城,变的是时代背景和抗灾手段,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、共克时艰的精神底色。



 

Copyright 淮阴工学院 2018, All Rights Reserved  苏 ICP 备:10033130号-1